公元前311年,张仪再次为秦国前往楚国进行游说。然而,楚怀王将他扣留,原因是张仪曾在两年前欺骗楚怀王,促使他破坏了齐国与楚国的盟约。怀王一度决定将张仪处死,以泄心头之愤,但没过多久,他又决定放了张仪。
大部分史学家依照史书的记载推测,楚怀王是被张仪的口才所迷惑,且因大臣和妃子们的劝说,最终做出了宽容的决定。有人甚至认为,楚怀王的行为表现出了他幼稚和昏庸的一面。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却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斗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割据和兼并频繁发生,历史呈现出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
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当时剥削制度及统治阶级利益紧密相关。政治斗争和外交博弈错综复杂,国家之间的冲突往往源于统治阶级和封建地主之间土地兼并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无法调和的矛盾,逐渐让短暂的混战演变为长期的战争。
从战争进程来看,战国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是其中的分界点。
在这一战之前,战争多集中于各国之间的兼并斗争。尽管秦国实力强大,但地理位置偏远,向东进攻六国面临着三个主要通道。晋魏两国的实力强盛,牢牢把控函谷关和河西两条通道。
展开剩余86%秦国如果想要通过武关进攻楚国,并不现实。一方面,秦楚关系较为友好,另一方面,楚国实力雄厚,进攻道路遥远且险恶。因此,秦国往往集中力量在偏西的地区称霸,寻求发展。
由于魏文侯的改革,魏国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马陵之战之前,魏国主导着关东地区的战事,几乎独霸一方。
然而,马陵之战的胜败改变了战国格局。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增长,与齐国并肩称霸东方;而魏国却在马陵之战中遭遇惨败,元气大伤,随后秦国趁势攻打魏国。
魏国最终的衰弱,甚至迁都大梁,两条防线失守,为秦国东进打开了大门。随着国力的增强,秦国的野心逐渐膨胀。尽管齐国曾在与魏国的冲突中取得胜利,但国力与秦国仍有差距,齐国始终缺乏强劲的进取心。
在第二阶段的战争中,秦国愈战愈强。秦国东扩,关系到韩赵魏三国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影响到齐楚两国的安全。秦国的强盛已成为楚国的巨大威胁,连距秦国远的燕国也开始感到焦虑。
形势的变化加剧了秦国与六国之间的矛盾,六国因此联合形成“合纵”之势,准备抗秦。与此同时,六国内部的利益冲突不断,为秦国制造了破绽,最终实现了“连横”政策。原本联合对抗秦国的“合纵”局面,由于秦国巧妙的外交手段,演变为七国争雄的局面。
纵横之争成为战国历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斗争,能言善辩的纵横家如苏秦、张仪、公孙衍、苏代等人,在不同国家之间游走,周旋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种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楚怀王的行为变得尤为扑朔迷离。楚国在春秋战国初期,以辽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成为南方的强国。然而,由于改革滞后,楚国始终未能跟上魏、齐、赵、韩、燕等国的步伐,导致逐渐衰落。
尽管楚国的衰退趋势已显,但凭借其坚实的基础,实力依旧不可小觑,仍然是其他诸侯国争相拉拢的对象。在纵横战争中,楚国与齐国结盟,秦国深感不安,因此派张仪前往游说楚怀王,试图破坏秦楚的盟约。
张仪,魏国贵族出身,曾拜师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最初有意回魏国做官,但未能得到重用。后来,他被陷害流亡楚国,最终前往秦国,成为秦惠王的丞相。
公元前322年,魏国罢免了张仪的丞相职务,命他回魏国,策划与秦国联合,共同进攻齐楚。张仪的阴谋被魏惠王识破,最终被驱逐出魏国。返回秦国后,秦国立即出兵攻打魏国,企图以武力迫使魏国接受连横政策。
秦国的强势使其他国家感到巨大的压力。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了魏、楚、韩、赵、燕五国联合抗秦的战争。然而,秦国并未以楚国为主要进攻目标,而是集中力量进攻三晋(魏、赵、韩)。这场战争最终以三晋的失败告终。
随后的局势发展中,秦国迅速攻占了巴蜀,开始准备进攻楚国。此时的楚国,面临着秦国的巨大威胁,正迫切需要找到消除这一威胁的办法。齐国趁着三晋失败的机会,联合楚国形成了防线,准备共同抵御秦国。
此时,张仪再次被派往楚国游说。借助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利益诱惑,以及提及秦国将派送秦女等福利,楚怀王的贪欲彻底暴露,最终决然与齐国断绝关系,投向秦国怀抱。
这一策略在战国七雄的外交中并不少见。商於之地,作为秦楚之间的重要通道,若楚国控制了这一地区,将在秦楚战争中占据明显优势。楚怀王的决定并非完全出于个人贪婪,背后有深刻的战略考量。
张仪完成任务返回秦国后,三个月未曾上朝。等到齐楚联盟彻底破裂时,他便告诉楚国使者:“我现有六里地,愿献给大王。”而楚国使者则一无所获,回国后,楚怀王意识到自己被欺骗。愤怒之下,他曾多次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反击秦国,但始终未能成功。
秦国为进一步打击楚国,派遣使者威胁楚国割地。楚怀王心头愤怒难平,提出用黔中之地交换张仪的请求。秦惠王对此大喜过望。
然而,深谙权谋的张仪并未急于回应,而是主动请缨前往楚国。自信满满的张仪到达楚国后,却被楚怀王当场擒获,眼看就要丧命,最终,楚怀王却又决定放了他。此时,张仪依然得到了优待。
楚怀王态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靳尚、郑袖等人的劝说影响,史书对此有详细记载。但从整个事件来看,楚怀王放走张仪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与当时的战略格局息息相关。
首先,合纵与连横是两种对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外交策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雄心勃勃,欲吞并四海。东进的秦国与六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而合纵政策则试图通过联合抵制秦国。
然而,即便六国联合,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内部矛盾。各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甚至时常向秦国求助。张仪通过巧妙的言辞,成功挑起了六国的分裂,使得“合纵”的局面瓦解。
楚怀王放走张仪,首先考虑的是秦楚关系以及秦国对楚国的威胁,他试图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将这个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炒股配资之家-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