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的决策与其后果
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清朝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时,作出了向11个列强宣战的荒唐决定。事后,历史普遍认定这一举动出于“私愤”而非“公义”。慈禧及其集团成员,作为晚清的既得利益者,对个人权力的深切执着,导致她在自己地位受到威胁时作出这一激烈反应。这些满清贵族的行为可谓极其短视,他们不仅把国家的命运置之不顾,更将军国大事视作儿戏,最终将本已苦难深重的中国推向更深的深渊。
清政府在义和团的鼓动下,采取了冲动的军事决策。由于义和团成员对西方列强的强烈仇视,冲动地攻占使馆、焚烧教堂、残害教士与教民,英、美、德、法、俄、日等八国联军决定采取军事干涉。联军的进攻迅速且致命,天津失守后,联军很快占领北京,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洗劫行动。此后,清廷被迫签订了苛刻的《辛丑条约》,其中的战争赔款高达4亿5千万两,分39年偿还,本息加起来达到9亿8千万两,给本已贫弱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年已花甲的慈禧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仅仅因为一个关于“光绪还政”的流言,便导致了全国人民为她的个人欲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的决定不仅无法救国,反而使清朝陷入更深的灾难之中。
庚子西狩与责任推诿
当八国联军的脚步逼近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匆忙换装逃出皇城,开始了史称“庚子西狩”的逃亡之路。她与随行的亲信和宫女一起,避开了列强的追捕,目标是西安。在这次慌乱的逃亡过程中,慈禧在全国范围内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罪己诏》,将自己在此次乱局中的责任推给了光绪帝,表示一切都是光绪的错误。她还指示奕?、李鸿章等与列强进行议和,试图让自己脱离责任。
展开剩余75%然而,事情远未结束。当联军撤出北京,慈禧回到宫中后,惊魂稍定的她便恢复了往日的奢华生活,摆宴请客,款待列强的公使和商人,甚至多次主动与洋人交流,企图通过外交手段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她变得对列强更加卑躬屈膝,试图通过迎合列强的需求来保持自己和满清贵族的特权。在这一过程中,她还引用了兵部尚书刚毅的名言“宁赠友邦,勿予家奴”,并在其基础上创造出更为“经典”的格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成为历史的笑柄。
慈禧的“新政”与列强冷淡反应
在列强的压力下,慈禧做出了一些“新政”举措,包括废除科举、放宽满汉通婚禁令、派遣留学生出洋、推动商业与法律改革等。虽然她这些举措似乎有挽回局面的诚意,但事实上,时已晚矣。清朝的腐朽与衰败,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这些改革犹如“亡羊补牢”,但根本无法扭转局势。
然而,列强对于慈禧太后的新政却并不买账。她的改革上谕刚刚发布,英、美、德等十一国的公使便联合发出照会,要求严惩义和团的首要责任人。列强的立场非常坚决,要求清政府严厉处理所有参与义和团暴乱的王公大臣,并且没有任何赦免余地。李鸿章和庆亲王弈劻在压力面前无法做主,会议随即结束。
惩治义和团“祸首”
一个星期后,列强再次发出照会,列出了严惩义和团首犯的详细名单,要求清廷对那些支持义和团的顽固大臣进行严厉惩罚。其中包括载勋、载漪、载澜等人,甚至连甘军的董福祥也被列入名单,要求取消其军权,并加以严惩。公使们还要求为那些因主和被杀的大臣平反,恢复其官职。面对列强的坚决态度,李鸿章与弈劻只得接受了这些要求,并将名单转交给慈禧。
慈禧接到照会后,看到自己不在被惩罚名单上,长舒一口气,决定与荣禄密谋处理此事。她同意保留端王载漪的性命,但要求他流放新疆,其他参与义和团的王公大臣一律按列强的要求进行惩治。最终,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三道谕旨,宣布对这些“祸首”严惩不贷。
最终的决策与列强的要求
两周后,慈禧太后继续通过光绪帝的名义推诿责任,试图通过修改谕旨来消除自己与义和团暴乱的关联,表示所有的错误决策都是由下属擅自做出的,并表示愿意“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经济赔偿换取列强的宽恕。
然而,列强对这一推诿的态度依然冷淡,并威胁如果清政府不按照原计划执行,联军将再次发起进攻。最终,慈禧在列强的强大压力下,正式下达命令,严格按照列强的要求惩处所有参与义和团暴乱的官员。此后,数十名曾支持义和团的官员纷纷遭到斩首、流放或处以其他极刑,而曾支持“主和”的大臣则被复职。
这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不仅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权威,也标志着清朝在列强压力下的屈辱屈从,深刻反映了慈禧太后权谋与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尽管她最终实现了个人权力的暂时保全,但清朝的命运早已注定。
后果:满清的末路
随着清廷的屈服与对义和团成员的无情打压,国内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义和团被彻底清除,许多原本的支持者和盟友被清算。清朝不仅在国际上屡遭侮辱,而且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朝廷的腐朽与无能,导致中国步入了更为动荡的时代,无法挽回的衰败命运早已注定。
这场由慈禧一手策划的“西狩”与随之而来的屈辱条约,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屈辱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炒股配资之家-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